踏访枣庄远古文明的印记--峄城金寺女娲宫
| 招商动态 |2015-01-14
《春秋世谱》中说:“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全唐诗·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从史料典籍中不难看出,伏羲、女娲二人既是兄妹又是夫妻。伏羲演绎八卦、教化百姓,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在中华民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和伟大母亲,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根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女娲文化所承载的“造化自然、造福人民、博爱仁慈、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思想内涵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品性,支撑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衍不衰、傲立于世。
女娲作为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氏族首领,被世代炎黄子孙敬奉。上古时期,人类历史正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社会形态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女性,她们在与自然界抗争时产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最终积淀成女娲传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女娲传说流传很广,大体分布在晋冀鲁豫苏皖等省各地,不仅有女娲冢,还有女娲陵、庙以及各种各样的传说等。女娲传说主要包括“抟土造人”、“创立婚姻”、“炼石补天”、“独制笙簧”等,各个地区的内容大抵相同。
如今,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除留有许多和女娲有关的遗迹外,还流传着众多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2006年11月,女娲传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枣庄古代史纲》介绍,宋庆历四年(1044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金陵山上相继修建女娲祠,俗称爷娘庙,奉祀女娲伏羲。后数经兵难,加上凿石垦荒,女娲祠倾圮,仅存残石像、石鼓等遗物。在山脚下,还有当年女娲泉的痕迹。1968年,金陵寺中学建校时,曾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发现的一块精美的人首蛇身女娲画像石,现陈列在枣庄市博物馆。校内现残存一口古井,当地人俗称伏羲井。
2010年,峄城区阴平镇招商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枣庄市始祖文化开发中心,在金陵山上恢复重建了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女娲文化园,并修建了女娲宫、女娲冢遗址、女娲洞、捏土亭、人祖殿等建筑,使金陵山成为一处融旅游、书画展览、文化养生等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此外,当地政府还于今年4月12日,在女娲宫举行了中国(峄城)首届始祖女娲文化节。
我们把目光转向距离枣庄市近300公里外周口市西华县。西华县,别称娲城,因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有座女娲城而得名。
据考古专家发掘调查,思都岗村至今仍有故城遗址和坚实的夯土层。因世人尊女娲为人类始祖,远古三皇之一,该城又叫皇城,后改名为女娲城。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1986年,女娲城遗址被定为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周口市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
千百年来,有关女娲“炼石补天”和“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对于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局限于欣赏、陶醉或玩味、品评,并没有人去认真地追究和严肃地思考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原因和来龙去脉。
纵观全国各地的女娲宫(城、祠、庙),不管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人文传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事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众多活动遗迹的存在,和有关女娲“炼石补天”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充分证明女娲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已经具备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带领先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克服自然灾难的勇气、精神和高度智慧与能力。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